原来地“栓”着人,现在人“牵”着地,土地由原来的自然分离到现在的有法律依据的使用,确权颁证让东昌府区的农民享有了更多的合法权益。
正值麦收时期,在乡间的小路上出现了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回乡麦收的身影,虽然现在一亩地收入千元左右,但现在种粮方便加上村民们固有的思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种粮到现在还是农民的一项重要工作。土地对于农民如此重要,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种地实现收益最大化,土地确权颁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确权,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东昌府区郑家镇是全市有名的轴承产业镇,是中国轴承之乡,全镇80%的村民都在家里开了轴承加工厂,在管屯村村民黄振刚家中,轴承加工一年夫妻二人的收入是10万左右,家里还有11亩地,土地的纯收入一年不到2万元,“轴承的收入支撑了家里的主要开销。现在种田打药是飞机统一喷洒,收割有统一收割机,比以前种地要省力气的多。”郑家镇管屯村村民黄振刚说到,但就是在郑家,这样一个对外收入完全大于种粮收入的镇,村民还是感觉“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在土地确权上表现的尤其明显,不少在外务工的人员纷纷回家,来见证这土地确权的时刻。“有了土地证,心里踏实。”不少农民在采访中说道。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保障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尤其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现在,一些在外务工的人员不用回来就可以安心的将土地流转,因为他们手中的土地证保障了他们的权益。
土地确权,让农民收益最大化。在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冯庄村的东昌上林苑,冯庄村的土地3600亩基本全部流转到园子里来了,“冯庄村靠着城边,说句不好听的,原来在城里收酒瓶子的,收废品的基本上都是冯庄村的。”上林苑经理周发强告诉记者,外出务工人员多了,自然土地在家里也荒废起来,原来土地或者是给亲戚种地,或者自己私下流转,最多不过一年400元钱的收入。确权之后,东昌上林苑接管起来,每亩地给村民1300元一年,合1000斤的麦子。“在公布了价格之后,村民们积极性很高,95%的村民都愿意把土地交给我们管理,另外还可以在园子里另打一份工,打工收入加上土地的流转收入,一年收入可到到一万五。”周发强说道。
过去,由于土地经营权不能流转,一些地方的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农业生产力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如今,土地确权之后农村的集体或者个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转让、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转,意味着农民手中的土地也是其重要的个人财产,土地确权不仅让农民心安,更让农民的土地成为了一种商品,在农村的市场中“活”了起来。
土地确权,让农田成为“神圣之地”。确权颁证,意味着农田受法律的永久保护,在董振刚的土地承包经营证上记者看到,上面明确写明了承包的时间,承包的方式,承包地块的情况,承包地块示意图,在土地证的最后写明“本证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旨在探索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基础上,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改变永久农田的用途,让永久农田成为农民心目中不可侵犯的“神圣之地”。
截止目前,在东昌府区土地确权共涉及十万余户,耕地面积近70万亩,确权颁证工作已经基本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可以说是对于农民的好处一箩筐,由原来的地“栓”着人,到现在人“牵”着地,事实证明,土地权利愈是清晰,农业生产愈有活力。土地确权让农民收获了更多的利益,为农业发展积蓄了更蓬勃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