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完成2016年实现1.7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聊城市东昌府区大力实施“产业带动、企业下乡、就业转移、助学解困、教育培训、医疗救助、基础设施、金融信贷、财政兜底、党建筑基”等十大工程,全力做好全区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识别,找准“病根”。联合金融、交警、住建、人社等部门建立“大数据”平台,对贫困户、贫困人口存款、车辆、房产、退休金等详细情况进行及时全面查询,对不符合规定的贫困户予以清除。集中精力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把扶贫对象摸准、家底搞实、原因搞清,并逐一完善建档立卡数据信息,做到一户一档、一村一册、一镇一台账。我区贫困户共15879户,贫困人口33731人。其中,有41个省定贫困村,贫困人口12240人。基础设施滞后是贫困村落后的一大主因。聊城市东昌府区把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卫生室、幼儿园、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同时兜住特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省定贫困村均实现水、电、医、路、保(最低保障)、学、信(通讯)、田(旱涝保收田)、住(安全住房)、美(干净整洁)的“十全目标”,下功夫帮助贫困村“换新貌”、“展新颜”。
产业扶贫,找对“方子”。充分发挥区位、农业产业和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支持、市场推动等方式,以典型引路,搞示范让群众看,办基地让群众干,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拔穷根”。坚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进行产业扶贫,是我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此,聊城市东昌府区探索出“产业树”扶贫发展模式,即以龙头企业为树干、以合作社为树枝、以贫困农户为树叶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形式,把自主经营转变为有组织、有分工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产业链,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
因村施策,用准“剂量”。围绕促进贫困村产业持续发展和贫困户稳定增收,突出产业扶贫,根据41个省定贫困村的区域特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葡萄等种植产业,发展生猪、鲁西黑头肉羊等养殖产业,打造出了一批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形成了村村有支柱产业、户户有增收渠道、家家有致富明白人的增收态势。
目前,聊城市东昌府区85个单位派出的“第一书记”和“双联共建”工作组,指导和帮扶帮包村,全区千余名机关领导干部结对联系万户困难家庭,实施点对点负责、手把手帮扶。在面上, 223家涉农企业和591家专业合作社双体联动,实现了龙头企业壮大、合作社发展、贫困户增收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