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如今,走进聊城各地田间,走访当地的水利工程时,都会有群众激动地说:“多少年了,都没挖过这么多的沟子,原来一下雨,地里满满的水,沟里干干的,就是流不出去,这回一挖沟,水能流出去了,再也不怕下大雨淹庄稼了。”
2013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会战”的号角在百姓期盼中吹响了。2015年作为“三年会战”的收官之年,聊城各级政府在水利部门的统筹协调下,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打好最后一仗,确保“三年会战”完美收官。
目标凝聚力量,目标决定高度。结合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会战的机遇,全市各级政府均拿出了比以往高出许多的热情展开工作,水利建设的热潮在水城大地一浪更逐一浪高。去年底,在冠县店子镇里固村田间沟渠清淤现场,附近村民杨风远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里固及附近村庄有8000余亩盐碱地,地下水含盐碱成分高,小苗不浇旱死,用地下水浇碱死,只能靠天、靠河水浇地吃饭。现在清淤后能全部用上河水,解决了浇地难的问题,每亩地都能增收600余元。
渠道纵横保增收,汩汩清流暧民心。冠县店子镇对全镇14条河渠中的水草、杂物、淤泥进行集中清理,总长度29620米,清淤土方量27.2万立方米。该镇农机站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由于水位下降,这里的机井灌溉成本有所提高,河渠常年淤积,而清淤后能扩大河灌面积近3万亩,每遍水与用井水灌溉每亩可节省7元,全镇可共计节省21万元,按每年灌溉4遍,全年可节省84万元,全镇人均节约开支能达到28元,总计可增收4800000元,另外,该镇调整产业结构,全镇8500亩果园全部用上了河水,大大提高了果品质量、产量,亩产增收1000余元,仅果园一项,又可增收8500000元,全镇农民人均能增收416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聊城市委市政府看水大于天,安排市财政拿出30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水利局局长任永胜对此说,这在财政比较困难的西部落后地区,力度绝对是空前的,在省内也是少有的。
三年会战终结硕果。三年来,全市五千余条沟渠得到治理,仅前两年会战中治理长度就高达5705公里。据记者测算,这个长度比黄河、比中国南北长度还要长200多公里,数字让人震撼。郭建民副市长曾感叹地讲,据他所知,在全省范围内,也没有哪个地市像聊城一样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农田沟渠治理。
经过治理,我市一大批长年淤积堵塞的沟渠得到彻底清挖,重点涝洼区域打通了排水出路,全市共新增、改善除涝面积500多万亩,是过去10多年的总和。这些经过治理的地区已形成了“地通沟、沟通渠、渠通河”的农田灌溉水系,并已经发挥明显作用,从全市角度看,2013年汛期,全市农田受灾面积为200万亩,而在2015年,这个数字是0。
2015年,赵润田副省长在聊城视察工作期间听取了三年会战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在全省一些水利方面的学习会、培训会上,我市的“三年会战”也经常当作典型被提出。三年会战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一致赞誉,为我市实现粮食总量连年增收做出了结结实实的贡献,在聊城农业和水利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